导语 / Introduction 在众多皮肤病中,有一种以其剧烈的疼痛感而令人闻之色变,那便是俗称“蜘蛛疮”或“生蛇”的带状疱疹,它源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据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受到带状疱疹的困扰,而专家普遍认为,年龄增长是罹患此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01 什么是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不同的疾病。
带状疱疹的发病并不受季节限制,但往往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无法有效抵抗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爆发。在中国,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新增带状疱疹患者高达约156万,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
主要包括中老年人、体质虚弱者、长期精神紧张和熬夜的年轻人等。这部分人群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几乎所有50岁及以上的个体都曾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高达65%,70岁以上则攀升至75%。 带状疱疹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疼痛,其严重性不可忽视。除了皮肤出现红斑或簇集性水泡外,疾病还常常沿着某一周围神经区域排列,导致严重的疼痛感。急性期疼痛常常具有灼烧、电击、刀刺一般的特点,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
除了皮肤表面的症状外,带状疱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炎、角膜溃疡、内耳功能障碍,甚至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这些并发症都可能对患者的视力、听力甚至生命构成威胁。
因此,对于带状疱疹的预防和干预,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02 免疫细胞疗法:带状疱疹患者的新曙光
带状疱疹与免疫系统的博弈
病毒潜伏与再激活:初次感染VZV(常表现为水痘)后,病毒可终身潜伏在人体感觉神经节中(如背根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因年龄、压力、疾病或药物等因素下降时,潜伏的VZV被重新激活,沿神经下行至皮肤,引发相应皮节分布的簇集水疱和神经痛——即带状疱疹。以其剧烈的神经痛(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让患者饱受折磨。虽然抗病毒药物和传统镇痛是主流疗法,但对于部分顽固病例或预防严重后遗症,医学界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案。 免疫控制是关键: VZV的有效清除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修复和疼痛的控制,极大依赖健康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快速启动和适应性免疫(T细胞)的精准调控至关重要。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先天免疫效应细胞,凭借其独特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能力,逐渐走入该疾病治疗的视野,展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NK细胞:先天免疫的“快速反应部队”
核心作用机制 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识别与裂解:NK细胞通过表面受体识别被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表面异常表达的压力分子或下降的MHC-I分子,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直接裂解感染细胞,阻断病毒复制。 ADCC作用:NK细胞表面Fc受体(CD16)可结合病毒特异性抗体(如IgG),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更高效地清除感染细胞。 分泌抗病毒细胞因子 NK细胞活化后大量分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 IFN-γ:抑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能力,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成熟,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 TNF-α:直接抑制病毒增殖,并诱导感染细胞凋亡。 调节免疫微环境 增强抗炎作用:通过分泌IL-10、TGF-β等调节性因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和疱疹后神经痛(PHN)。 招募其他免疫细胞:释放趋化因子(如CCL3/4/5)招募T细胞、树突状细胞至感染部位,协同清除病毒。 克服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