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是一种进展性、高致死率的肺部疾病。患者的肺部组织会逐渐被疤痕组织取代,导致肺功能不断下降,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eBioMedicine》的研究为肺纤维化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完成,首次系统验证了利用患者自身“小支气管上皮干细胞”(又称基底干细胞)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人体内一类特殊的细胞——小支气管上皮干细胞。这类细胞位于肺部小气道深处,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肺细胞类型的能力。令人惊喜的是,研究发现,即便是 IPF 患者肺部已大面积纤维化,这些基底干细胞仍保持“年轻态”,没有明显衰老,增殖和分化能力依然旺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团队对三位年龄介于57至70岁的重症 IPF 患者实施了该项治疗。结果令人振奋:
肺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肺活量(FVC)显著提升,反应小气道功能的关键指标 FEF75、FEF50 也均有好转,说明气道通畅性和气体交换能力增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像学可见好转:高分辨率 CT 显示,患者肺部体积有所恢复,纤维化区域明显缩小。
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升:患者自觉呼吸困难减轻,运动耐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大幅增强。
这一切改变并非偶然。研究人员进一步揭示了干细胞起效的机制:
恢复抗炎蛋白CCSP 棒状细胞分泌蛋白(CCSP)是维持气道稳态的重要因子,其表达下降与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移植的基底干细胞能够恢复 CCSP 水平,抑制炎症,促进修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泌免疫调节因子PGE2 干细胞可大量分泌前列腺素 E2(PGE2),该物质具有多重保护作用: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过度炎症、促进血管新生,并直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从而抗纤维化。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在临床层面展示了利用自体干细胞实现肺纤维化逆转的可行性。与传统药物仅能“延缓”疾病不同,干细胞疗法瞄准的是“修复”与“再生”,是从机制上改写疾病进程的治本之策。
肺纤维化患者和家庭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而这项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成果,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重塑了人们对“不可逆”疾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