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若说 20 世纪医学的核心成就是化学药物,那么 21 世纪医疗的焦点,正逐渐向 “有生命的药物” 转移。它并非传统的胶囊或针剂,而是一类能 “感知身体信号” 的活细胞 —— 干细胞。 以往,神经不可再生、心脏难以修复、免疫紊乱无法逆转,这些曾是医学界的共识。但 2025 年最新的国际研究数据,正在逐一打破这些固有认知。干细胞疗法不仅能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 “重置免疫系统”,更在心力衰竭、脊髓损伤、糖尿病等领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组织修复能力。 2025 年 10 月 8 日世界干细胞日当天,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发表了一篇引发全球同行广泛讨论的综述文章。
01|从 “无药可医” 到 “自体修复”— 干细胞疗法重构医学逻辑
在传统医学框架中,药物属于 “外部援助”,进入人体后需经历吸收、代谢、排出的过程,疗效往往难以持久。而干细胞截然不同 —— 作为可在体内 “定植” 的活体细胞,它能接收身体发出的信号,主动迁移至损伤部位,参与组织修复甚至重建工作。
论文作者将其定义为 “Living Drugs(活体药物)”。当这类细胞被输入人体后,它们既像侦察兵般精准定位受损组织,又像工程师一样修复破损结构,甚至能 “引导” 免疫系统重新分辨自身与外来病原体。
不同于传统药物 “吸收 - 分布 - 代谢 - 排泄” 的单次作用模式,活细胞进入体内后,可主动归巢至病灶处、融入宿主组织,并长期发挥修复功效。